1.钱钟书的名言“流言这种东西”是什么意思
钱钟书经典语录: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指的是流言的速度和危害。
【1】人物简介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2]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3]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4]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5]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6]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2】人物评价
钱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里面最后一个风雅之士。他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不但半点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而且避之唯恐不及。钱先生自负有之,但很有分寸。[16] (余英时评)
钱钟书的记忆能力无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种语言,能背诵无数的诗词和文献,能将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比起今天电视上外强中干的学术超女超男来判若云泥。[17]
钱钟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18]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19]
【3】经典语句
1、有群众生活的地方全有政治。 ——钱钟书 《围城》
2、愿遂情随尽,缘乖眷愈深。 ——钱钟书
3、愿遂情随尽,缘乖眷愈深。 ——钱钟书
4、有群众生活的地方全有政治。 ——钱钟书 《围城》
5、女人全是傻的,恰好是男人所希望的那样傻,不多不少。 ——钱钟书 《围城》
6、我发现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 ——钱钟书 《围城》
7、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 ——钱钟书
8、科学跟科学家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越老越可贵,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钱钟书 《围城》
9、烤山薯这东西,本来像中国谚语里的私情男女,“偷着不如偷不着,”香味比滋味好;你闻的时候,觉得非吃不可,真到嘴也不过尔尔。 ——钱钟书 《围城》
10、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事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会莫测高深地崇拜太太,抬头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钱钟书 《围城》
11、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 ——钱钟书 《围城》
12、一句话的意义,在听者心里,常像一只陌生的猫到屋里来,声息全无,过一会儿“喵”一叫,你才发现它的存在。 ——钱钟书 《围城》
13、你要永久,该向痛苦里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夜晚,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偏是你所不留恋的。 ——钱钟书 《论快乐》
14、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钱钟书
15、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个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钱钟书 《围城》
2.台湾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的观点
严耕望治学方法严谨,在《治史经验谈》中便自言以“勤、恒、毅、勇、谨、和、缓、定”为学术工作要决,又有“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的格言。
严耕望终身以“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为座右铭,并认为“后六个字极不易做到”,而做不到即不能成为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也不要想在学术上有较大的成就。
严先生,安徽安庆罗岭镇人,名德厚, 字耕望,号归田,以字行,所谓归田者,取陶野人“归园田居”之意,可见其心意指归大抵在于恬淡自然、不与世事,观其一生治学亦以躬自砥砺、勤耕不辍垂范后世,余英时谓其为史学界的“朴实楷模”,诚然也。先生论著精当,且卷帙煌煌,如《两汉刺史太守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唐代交通图考》等,为现代学人之佼佼者,先生史学思想、研究路数从中可大抵揣度,而先生又著有《治学三书》,尤以示人治学门径为己任,综合数端,先生之史学可概而略述也。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讲学图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名言名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
宋代包拯在端州做官时,写过一首《书端州郡斋壁》,如下: 清心为治本,(清私心是治事的根本) 直道是身谋。
(讲直道是立身的宗旨) 秀干终成栋,(好木料终成栋梁) 精钢不作钩。 (好钢材坚强不屈) 仓充鼠雀喜,(仓多存粮偷吃公粮的鼠雀高兴) 草尽兔狐愁。
(野无杂草常啃青草的兔狐发愁) 先哲有遗训,(牢记先贤留下的立身处事的教导) 毋贻来者羞。 (决不能让后人想到我而觉得羞耻) 很明显,这是一首有感而发、表明心志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成了生产、生活水平较高的省份。社会上甚至流行“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
但是,在包拯那个年代,广东却被视为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的野蛮地带。 来两广做官的大都被认为不是“肥缺”“美差”,而是倒霉运滞。
当时,朝廷惩罚高官的方式之一便是把他们贬到岭南来。苏东坡由中央先贬到湖北黄州,再贬到广东惠州,最后又更往南走贬到海南儋县。
可见历史上的广东并不是一个被看好的地方。虽然包拯来端州与贬谪无关,但他同样不能避免要面对世俗偏见的舆论压力。
他必然会有所回应。上述这首诗即为一种义正辞严的心志表白。
包拯的诗表白了什么呢?诗中第三联形象地刻画了他鄙弃偷吃公粮的鼠雀。这一联要作互文理解。
仓多存粮鼠雀高兴;仓少存粮,鼠雀就不高兴。野无杂草,兔狐发愁;野有杂草,兔狐就不发愁。
又,上联是主体,下联是衬托,意为:偷吃公粮的鼠雀才会仓多存粮就高兴,仓少存粮就不高兴,如同常吃杂草的兔狐野无杂草就发愁,野有杂草就不发愁。包拯所表明的,从原则上说就是追求“清私心”、“讲直道”,充当“秀干”和“精钢”;从实际上说就是坚决不做偷吃公粮的鼠雀,也就是不做用公共财富、民脂民膏养肥自己的贪官污吏。
因此,包拯此诗隐含的潜台词是:他出仕为官志存高远,根本不会有对任职地点作肥瘦美恶的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