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IERKEGAARD的哲学
丹麦基督教思想家。
存在主义的先驱。1813年5月5日生于哥本哈根,卒于1855年11月11日。
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因对理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主义的批评而著称。其哲学主旨在于以个人生活的体验论证个性原则和对上帝的信仰。
他认为存在就是由痛苦、烦恼、孤独、绝望、情欲、热情等情绪构成的个人的存在,个人不断地超越自身趋向上帝,并在对上帝这个“绝对的对方”的关系中规定自身。他的哲学思想大多是通过文学作品表现的,而且往往采取日记、格言的形式。
其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法等国具有很大影响,对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著有《非此即彼: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等。
2.哲学家名言,要有哲学家的国别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
——(德国)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古希腊)苏格拉底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德国)黑格尔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德国)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
——(英国)培根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
——(德国)海德格尔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英国)维特根斯坦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德国)马克思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 ——(法国)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
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法国)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法国)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英国)罗素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美国)罗尔斯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德国)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
——(法国)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 ——(德国)雅斯贝尔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老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德国)莱布尼茨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英国)卡尔.波普尔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 ——(法国)贝克莱 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
——(英国)休谟 作为瞬间,它当然是短暂的……然而,它却是决定性的,是充满永恒的。 ——(丹麦)克尔凯郭尔 “怀疑一切”;“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却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
——“我思故我在!” ——(法国)笛卡儿 理性能使人自由。 ——(荷兰)斯宾诺莎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苏格拉底; 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之中。 ——(古希腊)柏拉图 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德国) 叔本华 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 ——(丹麦)克尔凯戈尔 他人就是地狱.人对人是狼。
——(法国)萨特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德国)叔本华 把精神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英国)维特根斯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国)孟子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中国)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孔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老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国)孔子。
3.请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阶段论]分析一部文学名著的内涵
不知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是否为文学名作呢?
假如大仲马的小说确为世界文学名著,那么,金庸小说也就当得起名著之称而无愧了。
以下略作分析: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经将人生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美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追求及时行乐,希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欢乐而又能便烦恼减少到最低限度。对别人或道义,都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实行“轮作法”,不断地变换寻找快乐的方式,就好像一个聪明的农夫轮番耕作他的土地那样。但是,当欢乐生活中的一切美味变得味同嚼蜡的时候,苦恼就来临了。第二阶段是“道德阶段”。人们认识到,通过娱乐、通过美、通过外部事物去追求幸福,是注定了要失败的。因此,根据行为准则履行义务,强调善良、正直、仁爱,凭借意志使自已的行为普遍化,才是道德的人。第三阶段是“宗教阶段”。它以痛苦为标志。一个真正信仰宗教的人意识到痛苦、罪孽和哀伤,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感到绝望。此时,人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性。很少有人会选择这种经常使自己陷人痛苦的道路,这种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遭到谩骂和嘲笑的生活道路。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人类每上升一个阶段,其自由也就提升一个档次。
在《笑傲江湖》的前半部分,令狐冲的生活状态属于标准的“审美阶段”。他以玩耍和游戏的心态,对待自已身边所有的人与事。他不断地喝酒.不断地大醉,不断地惹事生非。他没有任何远大或者不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他不想成就任何伟大的事业,也不想当江湖上人人眼红的掌门、教主等等,甚至连作为“大师兄应当以身作则”的天然约定都觉得不堪重负,其人生处于混沌状态。令狐冲貌似自由,其实是在缝隙中挣扎。一直到华山派发生剧变,岳不群将他逐出师门,他才被迫进人“道德阶段”,开始另一种崭新的生话。在为自己“正名”的同时,也为世界正名。在所谓“正邪”的血腥纷争中,令狐冲不自觉、不情愿地扮演了“救世英雄”的角色。他的不自觉与不情愿,充分体现在嵩山的那场比剑中。令孤冲与昔日的小师妹和恋人岳灵珊比剑,以内力弹飞其长剑,本已稳操胜券.却心中转念:“我本要败在小师妹手里,哄得她欢喜。现下却弹去了她长剑,那是故意在天下英雄之前削她面子,难道我竟以这等卑鄙手段,去报答小师妹待我的情义?”于是,他故意将身体凑向空中落下的剑尖,长剑竟将他钉在地下,他身负重伤。对于令孤冲来说,这一刻“审美阶段”完全压例了“道德阶段”。他不顾身负之重任.不顾武林大众之安危,面为当年的情缘所左右。这一经历,与《倚天屠龙记》中的主人公张无忌类似,令狐冲的身体虽然走出了师门,令孤冲的感情虽然度过了初恋,但是他在精神上依然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
在几次的巧合之中,令抓冲居然化解了魔教与五岳剑派的劫难。这种“拯救者”的身份.是外在力量强加给他的。所以,一旦等到灾难消除,他又重新回到昔日的“审美阶段”中。琴和笛比刀和剑更契合其生命的本真状态。只不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小说结尾处写令孤冲与任盈盈自由自在地畅游华山,他已经不可能像当年与小师妹一起的时候那样纯情了。这时的“审美阶段”,显然已经不能等同于当年。
请参看《求索真自由》
PS,妹妹你以后也不要找我答题了,今后我有很多事要做,很多书要读,恐怕抽不出多少时间回答了。
平白贻误时机,实在汗颜无地!
4.克尔恺郭尔的简介
克尔恺郭尔(丹麦语:Søron Aabye Kierkegaard,又译祈克果、齐克果、克尔恺戈尔等(1813.5.5~1855.11.11),丹麦哲学家,曾就读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著有《非此即彼》《恐惧与战栗》《人生道路的阶段》等。
存在的层次
克尔恺郭尔将人的存在描述成三个不同层次:感性、理性和宗教性。感性的人或是享乐主义者、或是热衷于生活体验的人,他们主观而具创造力,对世界没承担、没责任,觉得人世间充满可能。理性的人则是现实的,对世界充满承担和责任,清楚明白人世间的道德、伦理规条。因此,有别于感性的人,理性的人知道这世界处处设限,充满著不可能。面对不可能,理性的人就只有放弃,并永远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这个时候,人只有靠著“信心的一跃”进入宗教性,相信在无限的神中凡事俱可能;尽管理性上非常明白事情的不可能性,但正正只有信仰荒谬,人才能重获希望。
在《恐惧与战栗》中,克尔恺郭尔思考旧约中“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听从神的指示杀子作燔祭的故事。他认为如果亚伯拉罕不在乎自己的儿子生死、没有道德伦理以至亲情的心理挣扎,或者认为听命于神而杀子是一种道德规条,他的所作所为就毫无意义。亚伯拉罕的行动的价值在于他从理性跃进宗教性,信仰神的大能、信仰荒谬,相信凡事可能、奇迹会出现(结果神在最后关头遣天使阻止亚伯拉罕杀死儿子)。克尔恺郭尔认为,不通过理性的话,是不会有信仰的。
绝望的阶段
在《致死的疾病》,克尔恺郭尔认为绝望是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自我、最终“失去自我”,认为这也就是基督教所讲的原罪。绝望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绝望、也不一定感到痛苦。最低层次的绝望在无知的人,一心只知世俗物事;这类人没有自我意识,不认识自我的永恒性,更不知道自己陷于绝望。另一些人意识到自己为渴望得到某些世俗物事而绝望,但仍没有自我永恒性的意识。另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我、永恒性,也意识到自己为世俗物事而绝望的软弱,为此他们也就不愿接受这个自己,结果陷入另一种绝望。再进一步,一些人决定接受软弱,听天由命,承认自己的永恒性。进而,他们要愿意接受当前的这个自己。他们可能选择靠著“信心的一跃”重获希望,脱离绝望;可是他们也可能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将自己置于永恒的绝望中。
于是,人在不同存在层次也就有不同的绝望。感情的人为世俗物事而绝望,理性的人也就为拒绝自我或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而绝望。信仰是脱离绝望的唯一方式,选择信仰也就是实现自我的唯一法门。
克尔恺郭尔与存在主义
很多人认为克尔恺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先驱。无疑,后来20世纪的存在主义者如萨特、加缪等深受克尔恺郭尔哲学的影响,但如果存在主义的定义包括否定人的本质与灵魂存在,那么克尔恺郭尔本身就不大可能是存在主义者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优秀句子网 »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名言(KIERKEGAARD的哲学)